正规的彩票网站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前言
2015-2016学年,正规的彩票网站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务处及教学质量监控处关于本科教学的各项工作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总体要求,围绕 “十大彩票正规投注平台“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以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紧紧围绕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心,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摆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重点,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师生统一思想、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努力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促进了学院各项工作向规范化迈进,提升工作效率与效果,为学校和学院本科教育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情况
2015-2016学年,共有7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新引进博士学位教师1人;晋升副教授2名;2名教师赴国外留学(访问学者) 。逐步形成了职称、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学缘结构多元化的教学科研队伍。
1. 师资队伍基本状况
表1 2015-2016学年教师基本情况
学院师资情况
|
合计
|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
职工总数
|
专任教师数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其他
|
博士
|
硕士
|
本科
|
其他
|
49
|
44
|
11
|
17
|
11
|
5
|
22
|
21
|
1
|
0
|
比例%
|
25%
|
38.6%
|
25%
|
11.4%
|
50%
|
47.8%
|
2.2%
|
|
2. 专业基本情况
表2 2015-2016学年本科专业基本情况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获批时间
|
特色专业
|
在校生数
|
教师人数
|
生师比
|
1
|
动物科学
|
090501
|
1949年
|
省级
|
424
|
41
|
19.46
|
2
|
动物科学(畜牧兽医)
|
090501
|
2011年
|
324
|
3
|
动物科学(三校生)
|
|
2015年
|
|
50
|
4
|
水产养殖学
|
090701
|
1993年
|
|
164
|
5
|
32.80
|
合计
|
|
|
|
|
962
|
46
|
20.91
|
2015-2016学年,学院有本科生962名,其中动物科学专业424名,男女比例约为1∶0.77;动物科学专业(畜牧兽医方向)324名,男女比例约为1∶0.41;动物科学专业(三校生)50名,男女比例约为1∶3.55;水产养殖专业164名,男女比例约为1∶0.515;全院本科生男女比例1∶0.53。少数民族学生87名,占9.04%。
表3 2015-2016学年本科专业招生就业情况
序号
|
专业名称
|
招生数
|
毕业生数
|
毕业率
|
学位授予率
|
考研率
|
就业率
|
四级通过率
|
六级通过率
|
1 |
动物科学
|
88
|
85
|
96.5%
|
93.0%
|
25.88
|
95.29
|
30%
|
6%
|
2
|
动物科学
(畜牧兽医)
|
59
|
53
|
98.1%
|
98.1%
|
32.07
|
90.57
|
3
|
水产养殖学
|
31
|
27
|
100%
|
100%
|
14.81
|
96.3
|
合计
|
|
178
|
165
|
94.88
|
94.32
|
26.06
|
93.94
|
2015-2016学年学院有应届本科毕业生165名,其中162名学生符合毕业条件获得毕业证书,毕业率98.18%;159名学生授予了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6.36%。
表4 课程开设及任课教师职称结构情况
|
小计
|
任课教师职称结构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教
|
合计
|
承担课程人数
|
35
|
9
|
14
|
8
|
2
|
35
|
开课门次
|
92
|
16
|
44
|
26
|
6
|
92
|
学时
|
3046
|
566
|
1502
|
798
|
180
|
3046
|
发表教研教改论文
|
|
|
|
|
|
9
|
3. 教学机构基本情况
表5 教学机构及设施基本情况
系
|
序号
|
名称
|
对应本科专业名称
|
承担课程门次
|
1
|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
|
动物科学
|
17
|
2
|
遗传育种与繁殖系
|
动物科学,水产养殖
|
33
|
3
|
动物生产系
|
动物科学
|
31
|
实
验
中
心(实验室)
|
序号
|
名称
|
面积(㎡)
|
人时数
|
|
动物营养学实验室
|
332
|
7578
|
|
动物遗传育种繁殖实验室(含水产养殖实验室)
|
612
|
13050
|
|
动物生产实验室
|
350
|
9810
|
1
|
甘肃省现代养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60
|
20
|
2
|
甘肃省草食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280
|
30
|
3
|
甘肃省牛羊基因改良工程实验室
|
220
|
26
|
合计
|
1850
|
30514
|
实践教学基地
|
序号
|
名称
|
实习本科专业名称
|
接纳人次
|
位置/地址
|
1
|
江苏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水产养殖学
|
15
|
校外
|
2
|
兰州正大有限公司
|
动物科学
水产养殖学
|
220
|
校外
|
3
|
兰州新希望饲料有限公司
|
动物科学
|
20
|
校外
|
4
|
甘肃省傲农科技有限公司
|
动物科学
|
18
|
校外
|
5
|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晴河一丰渔业专业合作社
|
水产养殖学
|
10
|
校外
|
6
|
广州利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
水产养殖学
|
8
|
校外
|
7
|
甘肃奶牛繁育中心
|
动物科学
|
180
|
校外
|
8
|
临洮平长农业园区
|
动物科学
|
180
|
校外
|
9
|
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
|
水产养殖学
|
90
|
校外
|
图书资料
|
藏书量:纸质900册,电子300册,拥有期刊12种
|
近5年图书资料购置费2万元
|
4. 教学建设基本情况
表6 质量工程相关项目建设情况
级别
|
特色
专业
|
精品
课程
|
教学
名师
|
教学
团队
|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获奖
教材
|
承担教改项目
|
国家级
|
|
|
|
|
|
|
|
省级
|
1
|
|
|
|
|
|
|
校级
|
|
|
|
1
|
|
|
|
5.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情况
表7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情况
年级
|
参与SRTP项目
|
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数
|
发表论文数
|
发明专利数
|
其他
获奖
|
人数
|
占总学生比例
|
国家级
|
省部级
|
校级
|
SCI等期刊
|
核心
期刊
|
一般
期刊
|
2011级
|
|
|
|
|
3
|
|
|
|
|
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干部1人
|
2012级
|
160
|
88%
|
1
|
1
|
0
|
|
|
|
|
甘肃省高等学校三好学生2人
甘肃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队员1人
|
2013级
|
|
|
1
|
|
7
|
|
|
|
|
“学子返乡”甘肃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1人
|
2014级
|
|
|
|
|
17
|
|
|
|
|
|
合计
|
160
|
|
2
|
1
|
27
|
|
|
|
|
5
|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思路、举措和成效
1. 本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成效
动物科学、动物科学(畜牧兽医方向)和水产养殖学专业建设,立足甘肃省畜牧业及水产养殖实际,服务西北乃至全国,致力于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畜牧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水平畜牧水产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甘肃省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断提高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旨在造就一支适应教学、科研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一方面继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按学校相关政策引进博士学位获得人员。2015-2016常年,学院新引进教师1人(博士)。
职称结构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人中,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讲师11人,助教5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达到64%。
学历结构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具有博士研究生毕业教师22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教师15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为80%,具有博士学历教师的比例为48%。
学位结构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2人,硕士学位教师21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的比例为97.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为50%。
年龄结构 35岁以下的教师有17人,36至45岁的教师有15人,45岁以下教师的比例为70%。中青年教师构成了教师队伍的主体。
学缘结构 具有外校教育背景的教师10人,教师异缘率32%。
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结构 现有专职从事实验教学的师资5人,其中3人具有硕士学位。
与上年度相比,专任教师总量、结构保持相对稳定。逐步形成了职称、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学缘结构多元化的教学科研队伍。
2. 几年来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路、措施和突出成效,“质量工程”项目数,内涵建设及反哺教学情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与实践的措施和成效
教学计划管理 根据学校安排,学院在2014版教学计划基础上,重新审核制订了2015级动物科学、动物科学(畜牧兽医方向)和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对于限选课做了微调;按照动物科学双专业教学计划与招生的要求,继续进行招生;教学计划的制定科学规范,符合教学要求;进一步加强毕业实习和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过程管理工作。要求各专业进一步剖析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改革,完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无随意加减课程现象,也没有漏开、错开、增开或跨学期调课现象。
课程建设 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校级重点课程“禽生产学”在继续建设中,“现代生物技术概论”通过了学校组织的重点课程结题验收,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饲料加工艺与设备”通过了结题验收,“饲料添加剂学”被列为2015年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教学成果 积极动员教师申请各级教学改革项目。2门课程立为学校重点建设项目,得到经费支持,2门课程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重点课程验收;1项校级教研项目通过了学校组织的中期检查;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实验室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目前设置动物科学教学实验中心1个,下设本科教学实验室4个,实验室建筑面积1465.2㎡,仪器设备1099台件,总价值999.5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设备5台件206.1万元,10-20万元设备8台件108.4万元,5-10万元设备17台件101.5万元,1-5万元设备119台件273.6万元;1万元以上进口仪器设备55台件448.4万元;进口仪器设备149台件483.7.2万元,占仪器设备总台件数的13.6%和总值的48.4%。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实验教学和开放共享需要。学院2015-2016学年投入60余万元补充、维护实验设备和仪器,加强实验室功能建设,为新增教学用房、实验教学中心大楼的合理布局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学院完善实验室假期使用管理制度,保障假期实验室安全、开放运行。完成动物营养实验室下水管改造及,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转。全院所有实验室都能为本科生的毕业实习、科研训练开放,方便教师和学生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同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院进一步完善各校外试验基地配套设施、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本科学生教学实习功能,试验基地在开展试验研究、示范推广、科技培训的同时,承担了动物科学、水产养殖专业近600名本科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2015-2016学年,学院安排水产养殖专业学生赴渔业技术总站白银良种场和刘家峡渔场进行了40余天的教学实习。实习结束时,学院邀请省渔业技术总站站长李勤慎研究员和教学基地负责人,与学生一起进行了实习总结交流,起到了很好的实践育人效果。
3. 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措施和成效
建设思路 教师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知识贡献、社会服务的主体,是本科教学的主导力量,是决定学院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的关键队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标志着一个学科的办学水平。为此,学院坚持“注重引进,重在培养”的建设思路,形成与学院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具体措施 积极引进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带动学科发展;积极引进应届优秀博士毕业生,壮大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利用学校“伏羲人才计划”、甘肃省“飞天学者”计划等平台,快速提升现有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科带头人;推行青年教师支持计划,包括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本专业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或到国外做博士后研究、鼓励教师出国访学、设立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和教师教学管理研究项目,实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资助办法;加强教辅队伍建设等,努力培养年龄及职称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较高的青年教师队伍。
建设成效 2015-2016学年,学院引进博士1人;晋升副教授2人;有2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1人,出国留学2人;新增博士生导师2人(校外);硕士生导师3人。师资队伍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目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讲师11人,助教5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达到6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为45%;45岁以下教师的比例为70%;教师的异缘率41%;有专职从事实验教学及科研的师资5人。
4. 加强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实训、实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措施和成效
坚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创新了“新生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教学实习、大学二年级社会实践、专业生产实习、大学四年级毕业实习及就业见习”的“全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教学实践工作,将教学实践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以此为基础,2015-2016学年完成的“践行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动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按照学校要求全过程规范管理。学院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对指导教师和大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了毕业实习动员,对于实习内容、安全及注意事项等做了全面安排。2012级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及论文制作严格按照学校要求进行,学院教师认真负责完成学生试验研究与论文制作指导工作。毕业论文(设计)做到了每名学生均有1个题目,论文撰写格式规范。实习内容、开题论证实行导师负责制,开展毕业实习专项检查工作,强化过程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经系审查合格,并填写毕业论文审查表和有关人员签字后方可答辩。毕业生答辩工作按系为单位组织,评分公开、公正。
实施大学生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 学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在竞赛中增长才干,在竞赛中孕育创新。2015年,对2012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进行了中期考核,组织了2013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2015年共有54项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立项,50项研训练计划项目结题。学院开展了“学风教风建设”、“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管理”、“ 加强本科生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管理”等专项教学活动。通过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主动探索精神,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现有兰州正大、甘肃省永昌肉用种羊场、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兰州猪场、临洮华加牧业公司、禾丰牧业集团、大北农集团、兰州石羊公司、广州利洋水产公司、江苏好润水产公司、宁夏晓鸣禽业公司等社会实践基地。2016年暑期,学院组建了9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省内外各地相关企业开展活动。在中控、制粒、现场、巡仓、统计、质检、企划、行政八个部门进行学习,开展了市场销售、猪场学习、鸡场实践等活动;学习了河蟹、海参等水产动物的生物学特征、生长周期、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控,分析水体环境以及养殖生物的健康状况、检测水质指标、观察水中微生物组成,结合天气变化、水质情况、养殖生物健康状况,为养殖户及时提供预防或治疗方案。
5.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风建设,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措施和成效
学院按照已有的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加强班集体建设,班主任定期召开班会,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12级的3个班获学校“先进班集体”称号;实行学院领导联系班集制度,及时解决学生思想、学习各方面问题。学院在2015级新生进校后开展专业教育,邀请学院教授或校外专家,组织专业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15场,在专业思想和、学术前沿、就业择业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针对学习困难的同学,学生党支部开展了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学院每年开展届次化的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寓教于乐;利用党员组织生活、学生干部会议、班会等形式,开展考风考纪教育。
6. 科研促进教学情况
学院积极动员教师借助科研项目来更多地训练本科生,大多数学生的科研训练计划项目都是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任务完成。2015-2016学年,组织了2013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中期考核等工作,2015-2016学年共有54项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立项,50项研训练计划项目结题。
学院青年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或参团队教师的科研工作,使得青年教师得到了快速成长,教学实践技能和科研工作能力得到加强,为培养本科生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开展了“学风教风建设”、“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管理”、“ 加强本科生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管理”等专项教学活动。通过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其学术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7.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等,重点突出在本科教学工作中有特色的、成效显著的做法。
学院在2014年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安排,重新审核制订并执行2015级动物科学、畜牧兽医和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对于限选课做了微调;按照动物科学双专业教学计划与招生的要求,继续进行招生;教学计划的制定科学规范,符合教学要求;进一步加强毕业实习和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过程管理工作。要求各专业进一步剖析现有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改革,完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无随意加减课程现象,也没有漏开、错开、增开或跨学期调课现象。
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创新了“新生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教学实习、大学二年级社会实践、专业生产实习、大学四年级毕业实习及就业见习”的“全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实践贯穿于大学四年的系列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投入和组织实施工作都开展得扎实有效。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现有兰州正大、甘肃省永昌肉用种羊场、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兰州猪场、临洮华加牧业公司、禾丰牧业集团、大北农集团、兰州石羊公司、广州利洋水产公司、江苏好润水产公司、宁夏晓鸣禽业公司等社会实践基地。以此为基础,完成的“践行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动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继续稳固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管理人员能很好行使教学管理和监督作用,院领导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召开全院教学工作会议9次,第二学期召开8次,内容涉及教风建设、学风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剖析与综合改革、教学大纲修改与完善、教学文件的完善与整理、毕业论文整改、考试要求与管理、期末考试动员与安排、试卷整改、2012级学生毕业实习安排协调与过程管理、组织毕业论文答辩、2012级学生毕业实习动员和安排、本科生导师制的落实、2012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中期考核与结题验收、2013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开展了“教学主题活动月”、“精彩一课”、“师德建设”、“学风建设”、“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管理”等专项教学活动。大多数教授、副教授能承担本科教学工作任务。严格执行学生的考勤制度,每4周汇总一次,对于问题学生及时进行预防教育。每学期能及时向全院师生通报教学工作情况。
8. 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满意度、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毕业生成就等
2016届毕业生中,升学和出境48人,占26.67%;进入企业94人,占52.22%;进入机关事业单位13人,占7.22%;此外因各种原因暂不就业16人,占8.89%。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中可以得出,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优良率91.47%),适应社会能力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工作事务,工作积极主动,工作能力强,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我院毕业生社会总体评价满意度优良率为94.41%。近年来,少数优秀毕业生进入各相关企业后由于表现出色,已经脱颖而出,截止2015年,毕业生在企业中担任的中层以上职务有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甘宁青销售助理副总裁、天康集团喀什公司总经理、北京一牧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伊利集团畜牧发展公司供应保障部经理、郑州普瑞纳饲料有限公司大区经理、甘肃禾丰牧业有限公司猪料事业部经理等多人,学院在招生网上进行了宣传介绍。
9. 特色发展
学院全面实施本科生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了每个教师的作用,学生得到了综合素质方面的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紧密结合草食畜牧业发展需求,以及甘肃省整体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机遇,持续推进本科生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与产业示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与畜牧水产养殖业生产实际有机结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1.需要全面加强学生道德品行教育
从近数年来用人单位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形势看,学生的道德品行素质显得非常重要,是单位和谐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学院全体教职工要在学生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全面指导学生的思想、心理、伦理、家庭与社会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吃苦精神等道德品行,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2.缺乏校内本科教学实习基地
学院原有的动物科学实训中心(动物实训中心二楼约400m2板房),已于2016年8月按兰州市及学校的总体消防安全要求全部拆除。目前学院在校内没有小型试验动物饲养场所,导致本科生《动物繁殖学》、《禽生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等课程4~5个班级约200余人的实习实验(家禽孵化与饲养、鸡的采精及人工授精、特种动物饲养等)无法按教学计划正常开展,学院部分本科生SRTP项目及部分研究生科研试验也受到影响。因此,希望学校能够大力支持动物科学实践基地建设,在校内重新规划和建设永久性的试验动物饲养场所,用于饲养肉鸡、蛋鸡及其它小动物,以满足本科生课程实验、SRTP项目实习及部分教师科研的需求。
3.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今后需要继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著名学者、教学名师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加强教师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培训和考核制度化。进一步推进科研成果与教学资源融合,建立和完善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激励机制,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结合,课题与课程的结合,强化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